近三年,我國民航國際航線迎來井噴,買寬體機、飛洲際線,各大中型航空公司都不甘示弱,頗有“買到就是賺到”的感覺。
國際航空市場迎來井噴
近三年來,國際航空客運量增速突然飆升,分別達到國內的1.9、3.6、3.0倍。
在“國際金礦”的感召下,各公司紛紛“買寬體機、開洲際線”,進入“搶錢模式”。大家都知道“中國大媽”很厲害,其實中國的航空公司們也很厲害……
先看東南亞的航空公司,2014-2017年(有開航計劃的),菲律賓航空公司新開6個洲際航點(含中東),新加坡航空新開4個。
再看東北亞的航空公司,表現要好些,一共開通了24個洲際航點。其中,國泰航空和全日空表現最突出。
再看中國,簡直是開掛了,4年間一共開通了51個洲際航點(數都數不過來了)。
2006年,我國只有四家公司開通洲際航線,其中,只有國航的洲際航點數量排名進入亞洲前六……
2017年,我國已有8家公司執飛洲際航線,其中,亞洲洲際航點前六名我們占了一半,國航、東航、南航居位列其中。
客觀來說,近幾年我們民航的發展確實讓中國民航人大呼“過癮”!
國際航空市場拐點?
但是,重點來了!在各航空公司“買寬體機、開洲際線”,正要擼起袖子大干快上的時候,“風向”似乎變了。2016年我國的國際旅客運輸量增幅,在上半年呈現下滑態勢,年中的時候暴發了一下,但下半年又再次下滑,到10月已跌至10%這條“景氣及格線”了(近年民航客運量平均增速)。是不是國際航空市場拐點真的來了呢?
國際航空市場超常增長?懸!
近年來我國出境游市場之所以火爆,主要是有三駕馬車:宏觀經濟的消費升級、簽證寬松、人民幣升值。然而,目前宏觀經濟是L型走勢,增速還沒有探底,消費升級帶來的貢獻減弱;歐美等國簽證寬松化政策紅利去年便已釋放;影響最大的是,經歷“匯災”之后,人民幣今年越來越不值錢了。歸納一下,就是出境游市場增長后勁不足。
為什么匯率影響最大呢?舉個例子,以2015年的匯率,6000元人民幣可以買一臺256G的iPhone7 plus(不含稅),現在也還是能買iPhone7 plus,但是已經只能到手128G了。匯率再跌,去海外真就買什么都不劃算了,好焦慮啊!
一般來說,匯率的影響是滯后的,隨著出境游需求的逐步下滑,航空公司運力又持續投入,現如今國際航線的經營情況是一年不如一年。2014年,國際航線與國內的座公里收入差距是0.044元,到今年上半年,差距已經擴大到0.088元了。什么概念呢?相當于三大航今年國際航線整整少賺了77個億。
成功者不僅是能夠找到“把豬吹到天上的風口”,更重要的是在“在風散了的時候不被摔死”。那么,一旦國際航空市場結束超常增長,航空公司們,你們準備好了嗎?
- 上一篇:國家旅游局體育總局部署體育旅游發展
- 下一篇:文章還沒寫出來呢